火鍋是以水或湯導熱鍋來涮煮食物的烹調方式。其特色為邊煮邊吃,由於鍋本身具有保溫效果,因此吃的時候食物仍熱氣騰騰。主要在東亞洲盛行。
典型的火鍋食材,包括:肉片、豆腐、香菇、丸子、冬粉、蔬菜等等,將其放入煮開的鍋底燙熟後食用。有些吃法還會蘸上調味料。
火鍋的起源至今尚無定論。但最初人類的飲食文化便有以火燒鍋,以水導熱,煮熟食物的烹調方法。
商周時期有一種容器鼎[在進行祭祀或慶典時,就要「鳴鐘列鼎」,將牛、羊肉等食材通通都放入鼎中,然後在底部生火把食物煮熟後再分食,是火鍋的雛形。
在秦漢時期,把雞肉、豬肉等放在沸水中稍煮一下,稱之為「濯」,馬王堆漢墓遣策上就有「濯雞」及「濯豚」等文字記載,這和今天火鍋吃法簡直如出一轍。
三國時期則出現了五熟釜,銅鍋內分為五格,可用不同的湯料涮煮不同的食物,與現在的鴛鴦火鍋有異曲同工之妙。
到了南北朝時期,出現易於熟食的銅爨,是當時居住在重慶、湖南一帶的獠人所使用的一種銅火鍋。
到了唐朝,已經有銅製的暖鍋。1984年在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出土了一幅契丹人在穹廬中圍著火鍋席地而坐的壁畫,據專家考證,這幅畫正畫的是遼代初期契丹人吃涮羊肉的情景。
南宋林洪在《山家清供》一書中記載了火鍋。它的吃法是先將兔肉切薄片,用料酒、醬油和花椒稍醃,然後將湯燒沸將肉片汆熟,蘸佐料而食。
元代時,火鍋大為興盛,其中的「生爨羊」即是現今涮羊肉的前身。明代官食食書《宋氏養生部》中,也有「生爨羊」、「熟爨牛」等火鍋菜式。
清朝乾隆年間,火鍋不僅在民間盛行,連皇帝也喜愛火鍋,而且成了宮廷菜餚。乾隆曾經在乾清宮辦了530桌火鍋席以宴請宗室;嘉慶皇帝登基時曾經舉辦千叟宴,動用銀質、錫質和銅質的火鍋1,550個。
北京涮羊肉主材料為酸白菜與豬的五花肉,是滿洲地區民眾的家庭傳統菜餚,主要流行於中國東北,後傳入北京。做法是使用生炭火的銅鍋,將酸白菜與高湯煮成鍋底,白肉下鍋涮熟,佐麻油、生抽、蒜泥等食用。
重慶麻辣火鍋目前是中國最普遍的火鍋種類。重慶麻辣火鍋的主要菜品與北方火鍋差異非常大,主要以毛肚、黃喉、鴨腸、雞雜、豬腦、豬腰花、牛羊肉、黃鱔等為主。重慶火鍋的調味是由香油、蒜泥、香辛料和耗油等混合調和而成,稱為「油碟」,若不加油調和則稱為「干碟」,把菜在裡面涮再吃能有降火的作用。重慶火鍋以麻辣鮮香著稱,以牛骨、豬棒骨熬湯為主要原料,辣椒則使用較四川辣椒更辣的貴州朝天椒,屬醬香味。
迷你小火鍋每人使用一個小鍋,用大骨熬煮出來的高湯湯底,加入依個人喜愛的火鍋材料等。
日本 壽喜燒以醬油、糖與味醂等煮成湯汁,再將牛肉與蔬菜放入煮熟,然後佐以生雞蛋、醬油和糖做成的蘸料食用。與一般火鍋不同的是湯極少且鹹,純為將食物燉煮入味之用,故不飲用。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留言列表